林止陌夏凤卿
小说免费阅读推荐阅读:
楚辞沧海公主穿越大楚五皇子的小说、
衣冠不南渡、
周元赵蒹葭、
流放皇子,百官跪求进都称帝!、
林止陌夏凤卿、
金佛送还,梁洛城,数千和尚……
这几个词连在一起,让傩咄的脸色一下子变得十分难看起来。
他第一时间就意识到,自己派去刺杀福慧老和尚的计划失手了,并且很显然被他识破了。
那个杀手是特地挑选的汉人,身上也没有任何与王庭有关的东西,并且出手又选在了一个完全没头没脑的时机。
先不说福慧老和尚是怎么躲过刺杀的,问题是他怎么猜到真相的?
“不对!大武送还金佛……”
傩咄的脸色倏地再一次变了,以他的智商瞬间又想到了一件事,那就是金佛计划也被大武皇帝识破了。
这是他早在一年之前就布下的局,那时候他其实并没有意识到此时的大月氏三军会如此艰难,只是纯粹觉得牧民们太过闲逸,而他是靠非正常手段夺得的汗位,纵然有个凶神之名,可也不敢肆无忌惮强行征兵,那样很容易造成民变。
尤其是一群信仰佛祖的愚民,他们简单纯朴,可是一旦逼急了反而会激发他们的叛逆之心,且会让他们抱团凝集,反为不美,所以和他们是没道理可讲的,只能靠计谋。
于是他早早就想了个计策,用大武皇帝为借口强行将耶陀寺金佛夺走,来一招祸水东引,慢慢积攒佛门信众的怒气。
一年之期说长不长,但足够了,等到愚民们没能盼到金佛归还,必将彻底爆发怒火,时间恰好是在这时,王庭急需扩充兵力。
于是傩咄派人前去刺杀福慧,死不死的不重要,重要的是将刺客的锅也丢给大武。
其实这招有明显的破绽,可是用来对付那群怒火上头的愚民足够了,关键是福慧老和尚的身份地位,就如同火炮的引线一般。
然而大武皇帝也偏偏很凑巧的在这个时候选择将金佛主动归还,而福慧没死,并且组起了数千个和尚一起去迎回金佛,傩咄仿佛看到自己千辛万苦点燃了那根引线,而大武皇帝只是随便泼了一杯水,就将火星浇灭了。
这个布了一年的局,就这么轻轻巧巧的烟消云散了,并且很可能还给自己带来了相当麻烦的反效果。
报信的侍卫久久没能等到傩咄的回应,忍不住悄悄抬眼偷瞄了一下,正看到傩咄脸色漆黑表情扭曲的样子,双手攥着拳,像是有火无处发泄的样子。
他的心颤了颤,听说大汗发怒的时候喜欢杀人,怎么办?我很慌!
“大汗,算算脚程,那些和尚大概还……还还还要五六日才能赶到梁洛城,要要要……要不要卑下派人前去阻拦抓捕?”
侍卫最终还是硬着头皮,结结巴巴地问出了这个问题。
傩咄暂时没有回答,微微闭着眼睛,似乎在思考。
时间一点点流逝着,侍卫几乎以为傩咄就这么睡着了,他纠结要不要再呼唤一声,又怕惹怒濒临爆发的大汗。
而就在这时,帐外忽然又有人飞奔而来,神情焦急慌乱的闯入帐中。
“启禀大汗,左路军先锋营全体无故中毒,疑似水源被做了手脚。”
傩咄猛地睁开眼,眼中精光一闪。
“投毒?阿赖叛军是想趁乱偷袭左军?”他喃喃自语一声,接着厉声喝道,“叛军必然已经暗中潜伏准备偷袭,立刻调左军五千人,绕道其后,直扑玉笛关,余众给我拖住敌军伏兵!”
如今的大月氏号称四十万大军,但其实波斯大祭司承诺的二十万援兵至今连根毛都还没见着,甚至送信的有没有赶到波斯还不知道。
而罗刹的几万骑兵则秉承着他们那个民族随心所欲的特性,傩咄无法百分百调动。
所以事实上,他现在手中的兵力只有十二万了,并且在阿赖草原边沿这些关口攻打了这么多天,一直在稳步减少中。
只说这金锁关,他已经僵持了好些天,一直都没有进展。
傩咄很急,但不得不耐心等待一个时机,他相信关内的叛军会按捺不住出来挑事的,那时就将是他出击的好时候。
而现在,他们果真出击了,偷袭左路军,也就是说他们身后的玉笛关的防守必然会有短暂的空虚和不备,所以,他等待这么多天的好时机到了。
侍卫领命飞奔而去,大汗诏令迅速传到左路军中,分兵绕道,尽量在不惊动叛军“伏兵”的情况下前去偷袭玉笛关。
玉笛关与金锁关相邻,期间相隔不过十余里,左右两边是一片连绵的嶙峋山脉,骑兵无法突入,可一旦翻越过去,便能绕去金锁关,从内部薄弱处给叛军来上狠狠一刀,再顺手打开关门。
届时,僵局必解!
他的眼中闪过一抹冷意。
想当初阿赖叛军就是趁他不在王城时,用这一招偷袭金锁关得手,现在轮到他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了。
先前送信的侍卫忍不住又弱弱的问道:“大汗,那群和尚前往梁洛城一事,该如何处之?”
傩咄的脸色又是一黑,咬了咬牙道:“事已至此,不必管他们,不过……”
他顿了顿,冷哼道,“传令库烈,命他召集各部首领,一月之内给我招募至少八万人来!”
“啊?募兵八万?”
侍卫大吃一惊。
现在是深秋,草原上牧草枯黄,正是牧民开始准备修生养息冬歇之际,这时候强行募兵并将引起民怨,甚至民乱。
可是他不敢多嘴,大汗是出了名的凶神,杀敌人,也很会杀自己人。
他只能应了一声匆匆退下,反正这事该各位首领去头疼,不管他事。
傩咄又看向了帐外的天空,阴沉沉的,金锁关到玉笛关之间的岭中应该也已是寒霜满山了,此时从山间越过,凭阿赖叛军之中那些人的脑子决计是不会想到的。
胜负未必厮杀决,若有妙计,或可兵不血刃。
论打仗,他还从未将谁放在眼睛里。
傩咄是这么想的,他派去反偷袭的五千轻骑也是这么想的,尤其在飞速奔袭到玉笛关西侧的山岭下时,眼前那片死气沉沉的深山望不见半点有人的样子。
他们就更安心了。
这几个词连在一起,让傩咄的脸色一下子变得十分难看起来。
他第一时间就意识到,自己派去刺杀福慧老和尚的计划失手了,并且很显然被他识破了。
那个杀手是特地挑选的汉人,身上也没有任何与王庭有关的东西,并且出手又选在了一个完全没头没脑的时机。
先不说福慧老和尚是怎么躲过刺杀的,问题是他怎么猜到真相的?
“不对!大武送还金佛……”
傩咄的脸色倏地再一次变了,以他的智商瞬间又想到了一件事,那就是金佛计划也被大武皇帝识破了。
这是他早在一年之前就布下的局,那时候他其实并没有意识到此时的大月氏三军会如此艰难,只是纯粹觉得牧民们太过闲逸,而他是靠非正常手段夺得的汗位,纵然有个凶神之名,可也不敢肆无忌惮强行征兵,那样很容易造成民变。
尤其是一群信仰佛祖的愚民,他们简单纯朴,可是一旦逼急了反而会激发他们的叛逆之心,且会让他们抱团凝集,反为不美,所以和他们是没道理可讲的,只能靠计谋。
于是他早早就想了个计策,用大武皇帝为借口强行将耶陀寺金佛夺走,来一招祸水东引,慢慢积攒佛门信众的怒气。
一年之期说长不长,但足够了,等到愚民们没能盼到金佛归还,必将彻底爆发怒火,时间恰好是在这时,王庭急需扩充兵力。
于是傩咄派人前去刺杀福慧,死不死的不重要,重要的是将刺客的锅也丢给大武。
其实这招有明显的破绽,可是用来对付那群怒火上头的愚民足够了,关键是福慧老和尚的身份地位,就如同火炮的引线一般。
然而大武皇帝也偏偏很凑巧的在这个时候选择将金佛主动归还,而福慧没死,并且组起了数千个和尚一起去迎回金佛,傩咄仿佛看到自己千辛万苦点燃了那根引线,而大武皇帝只是随便泼了一杯水,就将火星浇灭了。
这个布了一年的局,就这么轻轻巧巧的烟消云散了,并且很可能还给自己带来了相当麻烦的反效果。
报信的侍卫久久没能等到傩咄的回应,忍不住悄悄抬眼偷瞄了一下,正看到傩咄脸色漆黑表情扭曲的样子,双手攥着拳,像是有火无处发泄的样子。
他的心颤了颤,听说大汗发怒的时候喜欢杀人,怎么办?我很慌!
“大汗,算算脚程,那些和尚大概还……还还还要五六日才能赶到梁洛城,要要要……要不要卑下派人前去阻拦抓捕?”
侍卫最终还是硬着头皮,结结巴巴地问出了这个问题。
傩咄暂时没有回答,微微闭着眼睛,似乎在思考。
时间一点点流逝着,侍卫几乎以为傩咄就这么睡着了,他纠结要不要再呼唤一声,又怕惹怒濒临爆发的大汗。
而就在这时,帐外忽然又有人飞奔而来,神情焦急慌乱的闯入帐中。
“启禀大汗,左路军先锋营全体无故中毒,疑似水源被做了手脚。”
傩咄猛地睁开眼,眼中精光一闪。
“投毒?阿赖叛军是想趁乱偷袭左军?”他喃喃自语一声,接着厉声喝道,“叛军必然已经暗中潜伏准备偷袭,立刻调左军五千人,绕道其后,直扑玉笛关,余众给我拖住敌军伏兵!”
如今的大月氏号称四十万大军,但其实波斯大祭司承诺的二十万援兵至今连根毛都还没见着,甚至送信的有没有赶到波斯还不知道。
而罗刹的几万骑兵则秉承着他们那个民族随心所欲的特性,傩咄无法百分百调动。
所以事实上,他现在手中的兵力只有十二万了,并且在阿赖草原边沿这些关口攻打了这么多天,一直在稳步减少中。
只说这金锁关,他已经僵持了好些天,一直都没有进展。
傩咄很急,但不得不耐心等待一个时机,他相信关内的叛军会按捺不住出来挑事的,那时就将是他出击的好时候。
而现在,他们果真出击了,偷袭左路军,也就是说他们身后的玉笛关的防守必然会有短暂的空虚和不备,所以,他等待这么多天的好时机到了。
侍卫领命飞奔而去,大汗诏令迅速传到左路军中,分兵绕道,尽量在不惊动叛军“伏兵”的情况下前去偷袭玉笛关。
玉笛关与金锁关相邻,期间相隔不过十余里,左右两边是一片连绵的嶙峋山脉,骑兵无法突入,可一旦翻越过去,便能绕去金锁关,从内部薄弱处给叛军来上狠狠一刀,再顺手打开关门。
届时,僵局必解!
他的眼中闪过一抹冷意。
想当初阿赖叛军就是趁他不在王城时,用这一招偷袭金锁关得手,现在轮到他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了。
先前送信的侍卫忍不住又弱弱的问道:“大汗,那群和尚前往梁洛城一事,该如何处之?”
傩咄的脸色又是一黑,咬了咬牙道:“事已至此,不必管他们,不过……”
他顿了顿,冷哼道,“传令库烈,命他召集各部首领,一月之内给我招募至少八万人来!”
“啊?募兵八万?”
侍卫大吃一惊。
现在是深秋,草原上牧草枯黄,正是牧民开始准备修生养息冬歇之际,这时候强行募兵并将引起民怨,甚至民乱。
可是他不敢多嘴,大汗是出了名的凶神,杀敌人,也很会杀自己人。
他只能应了一声匆匆退下,反正这事该各位首领去头疼,不管他事。
傩咄又看向了帐外的天空,阴沉沉的,金锁关到玉笛关之间的岭中应该也已是寒霜满山了,此时从山间越过,凭阿赖叛军之中那些人的脑子决计是不会想到的。
胜负未必厮杀决,若有妙计,或可兵不血刃。
论打仗,他还从未将谁放在眼睛里。
傩咄是这么想的,他派去反偷袭的五千轻骑也是这么想的,尤其在飞速奔袭到玉笛关西侧的山岭下时,眼前那片死气沉沉的深山望不见半点有人的样子。
他们就更安心了。